鲁王工坊故事

世间有一种金属,化则晶莹剔透,凝则如影随形,白如银、亮如镜、色如珠,用之制器,盛酒则醇,储茶则香,插花则久,这就是锡,人称天下“第一绿色金属”

微信图片_20180601163023_meitu_5.jpg


中国使用锡的历史渊源流长,公元21世纪夏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随后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举世惊叹,而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可以说如果没有锡,则没有美轮美奂的青铜器,更没有举世无双的青铜文明。

264845988271076884_meitu_3.jpg


锡除了作为辅料在青铜制作中大显身手,还作为主料用来制作锡器、礼器、乐器饮具、食具、灯烛、文具几乎无所不有,几千年来,日用锡制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而精深。

微信图片_201806011630232_meitu_8.jpg


而莱芜在中国锡文化的发展上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地处山东腹地的莱芜,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冶炼中心,早在商周时期,莱芜人就将锡作为辅料广泛应用于青铜冶炼中,唐宋时期,莱芜制锡业颇具规模。《山东通史》记载:唐代莱芜铜铁并举而且产锡,为全国罕见,明末清初,莱芜的制锡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工作坊广泛分布在今凤城街道办事处、杨庄镇、寨里镇一带。

839959775349741380_meitu_4.jpg

199044801098927237_meitu_2.jpg


在莱芜的众多制锡作坊中,鲁王工坊最富盛名,创始人王时行不满足于仅仅将锡器作为实用工具,他吸收雕刻工艺的精髓,在锡器上刻以花鸟虫鱼、诗词文字,受到了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的青睐。鲁王工坊锡器从普通的日用品发展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并作为贡品传入宫廷中,民间则称其为锡雕,以区别于一般的锡雕日用品。

微信图片_201806011630231.jpg

微信图片_201806011630234.jpg

乾隆年间鲁王工坊蜚声大江南北,并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派专差到莱芜定做了一套满汉全席锡雕餐具,作为公主的嫁妆。这套锡雕精品一直收藏于孔府之中。

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在济南举办了山东第一届物品展览会,鲁王工坊锡雕获一金、两银、一铜;1915年2月20日,巴拿马世博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来自全国19个省的4000件物品参展,鲁王工坊锡雕因为工艺精湛,特别是将诗书画及雕刻艺术融为一体,极富中国特色,因而备受关注,在最后的评选中获得了银奖,是锡雕作品中的最高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燃烧到莱芜,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鲁王工坊锡雕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鲁王工坊所有物品也消失殆尽,只有那几份证书侥幸保住了。

改革开放后各类传统工艺开始复苏发展,1978年,第七代传人王雷恢复了锡雕的创作,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很快创作了一批精品,获得1979年泰安地区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一等奖、1991年泰山首届“振兴杯”旅游工艺品展览会优秀奖、1996年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05年中华骄子荣誉金奖。代表作:《盘龙花瓶》、《鼎式烫酒具》、《盘龙酒具》、《情侣鹤》、《龙鼎香炉》等。《鼎式烫酒具》于1991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展览馆收藏。

王雷之子王千钧,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锡雕艺术,2002年他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两年。两年的学习更启发他深入思考,该如何把锡雕这门传统艺术继承好,发展好,他成立了公司,创立了锡雕艺术研究院,改变“技艺不传外人”的传统做法,从工艺美校招收大中专毕业生,着力培养锡雕人才。

微信图片_201806011630235_meitu_9.jpg

96233471527170656_meitu_1.jpg


王千钧收徒不仅教授技艺,鲁王工坊代代相传的祖训“正直做人,忠厚传家,无为而为”的祖训也潜移默化给随他学艺的年轻人。他成立了金工实验室,遵循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力求从“制器尚像”向“制器尚神”、“制器尚意”的方向发展,使作品充分展现出纯熟的技法和新颖的创意,掀开了锡雕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