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钧 匠心传承 锡融天下

本文转自《莱芜新闻综合广播》
王千钧:匠心传承  锡融天下



我说我要你老人家在有生之年看到锡雕不但有传承,而且要有所发展。】一个“诺”字开启了他妙手夺天工,匠心制锡的独特人生路。

我父亲打破了一次传统,我还要打破一个传统,技艺不传外人,是家族传统,不打破没法干,还是没法干。】一个“破”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了让家族技艺不失传,敢于打破传统的决心和勇气。

要主动地去改变主动地去顺应这个世界,适应这个时代。】一个“变”字,让我们看到了他高瞻远瞩,跟随时代,懂得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眼界,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在现在乃至未来的生存之路。他就是莱芜锡雕文化的领军人物和鲁王工坊锡雕工艺的第八代传人——王千钧。

请听报道:王千钧:匠心传承  锡融天下

莱芜台记者王琨采制



18岁之前的王千钧可以说锡雕的知识、历史一无所知,但却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对它生出了兴趣。每每看到经父亲精心雕刻,山水花鸟,诗词歌赋,跃然器上,王千钧的内心都充满了惊奇。王千钧【每次放学回来,父亲做的这个东西有变化,从一块锡板变成了有形象的,你像鹤、瓶啊、壶啊,做这么精美的东西,这是小时候最早的艺术熏陶吧。

渐渐地,到了18岁,王千钧的父亲,也就是鲁王工坊锡雕工艺的第七代传人王雷开始跟王千钧说起锡雕家族的历史、荣誉,并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认为锡雕已经不是王氏家族的了,成为国家的一种文化,在我手里丢失了,我是一个罪人。

就是这样一句话,在年轻的王千钧心里扎下了根。【从来没想到他有这么高的境界,就是一个普通家庭,他能把这种东西视为民族的,我说我要你老人家在有生之年看到锡雕不但有传承,而且要有所发展。

从此以后,王千钧变成了父亲的帮手和学徒工,一干就是十几年。十年磨一剑,当时,自以为有所成就的王千钧花了一周的时间尝试着做出了一件自认为很满意的作品,但当他拿给父亲看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记得是一个酒具,老人家很利索,啪一下就给摔了,就觉得眼泪在眼里打转。

父亲这一举动让王千钧有些不服气,但沉下心来细细思量,王千钧意识到,他这些年得到的只是技术上的精进,却无法真正领略其神韵,要想更进一步,他必须去学习,必须得到系统的艺术熏陶。【假如说,你要是不接受系统、专业的艺术,所谓的发展就无望,不知道未来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什么叫美啊,他的艺术规律是什么,我自己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此时的王千钧已经31岁了,突然提出要学习,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但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王千钧态度很坚决。2002年,王千钧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进修深造。

两年之后,学成归来的王千钧回到莱芜,此时的他满怀雄心壮志,但一个难题却摆在了他面前。自古以来,鲁王工坊有“技艺不传外人”的传统,但这个传统却让锡雕工艺的传承遭遇了“瓶颈”。不破不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王千钧打破了这一传统。【不打破没法干,以传统的模式无法传承,整个社会家庭人群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不能对外招收学员,还是没法干。

因此,2004年,王千钧开始对外招收学员,最多时达到20多人,投入近百万。他一边教授技艺,同时完成一些锡雕作品来销售,但由于这项技艺过于枯燥,学员渐渐减少,加上销路不好,王千钧一度欠债达到几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王千钧并不灰心。他开始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莱芜,参加各种展会。在一次展会上,王千钧的作品被人大加赞扬,并提议他申报非遗。【一听怪兴奋啊,回来就开始梳理历史传承这些资料啊,结果申报非遗一报成功,非遗申报成功,也就是说我父亲的心愿实现了,就是说真正把这套东西完整地交给国家了,让国家实现保护去。

 

渐渐地,王千钧的所做的锡雕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许多人开始来找他做锡雕。而经过多年的沉淀,王千钧的雕刻技艺也日臻完善,他将锡雕艺术与莱芜本地的文化相融合,并采取锻、塑、焊等多种技法,突出简约美,力求达到作品实用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时代在改变,他却勇立潮头。王千钧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元素充斥在这个社会,人们的审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传统锡雕技艺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只有求“变”,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你看,现在我做的我正在国博(国家博物馆)展览的东西,很现代,但是它的元素,就是玉文化,玉璧、玉琮、玉璜,你看,为什么你看到舒服,是因为它有根,所以这就是说所有的传统有根基,要有渊源,不是凭空捏造,但是在形式上,在外观上、材料上需要变化的,要符合当代或未来的审美取向。

在锡雕行业,王氏家族是开启者,也是领跑者。王千钧说,在未来,他还要继续领跑。【咱是领跑者,咱一直在领跑,因为在历史上咱就是锡雕的开创者,实际上最终我认为,我们传承了真正的工匠精神的东西,这是它整个文化的核心,就是勇于创新勇于为人先,勇于跑在前面,我认为领跑是很享受的,我认为那是快乐。